Wednesday, July 6, 2011

谁是输家?

一场看起来原本会闹到天翻地覆的游行,突然峰回路转,那倒是有点让人始料不及。世事多变,莫过于此。

虽然原本的街头游行已经被消弭于无形,但是,其掀起的声势,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层面影响之广,绝非一句取消或者换到室内举行就可以完整概括。这一场示威,夹杂着很多政治因素,因此如果要完整的审视和了解它,我们非得分为两个层面不可。一个是选举诉求合理性的层面,一个是政治因素的层面。

我们先谈选举诉求合理性的层面。喜欢与否,我们没有得否认我国的选举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 – 选区划分制度、投票制度以及选民登记制度。选区划分不公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1970年代修宪过后取消了选区选民落差之间的限制,各个大小人数不一的选区在我国林立,单凭这点而言,就不能体现每个公民一人一票的精神,是间接的权利剥夺。至于投票制度,前首相阿都拉时代进行了一些小改革,如透明投票箱,以及在各个投票站当场算票,算是打开了选举透明化的局面,但是不褪色墨水依然在最后关头被取消,这点始终让选民抱着怀疑的眼光,也让不少社运分子失望。

至于选民登记制度,那是最引人诟病的。主要的问题围绕在选民登记制度、邮寄选票和幽灵选民。幽灵选民在马来西亚选举时有所闻,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议题,那就是选民搬迁。同样一个选区,同样一个地址,但是在两届选举,某一个选民却是把票投在不同选区,这个迷思,选举委员会一直以来不能给大众一个很好的解释,这点也让执政党负上搬迁选民,操控选区票源,以达到胜选目的的恶名。
纵观这场游行的选举诉求层面,其合理性显然站得住脚,这点和最高元首陛下,在其谕旨中“呼吁政府,通过公正和智慧的方式来执行人民的委托”有点不谋而合。

至于政治层面上,我们也看得出来,这是一场反对党动员社会向国阵政府施压的大游行。就这点而言,无论反对党人如何漂白,那也是洗不清。除了改进选举制度,让选举天枰不再一面倒倾向执政党,反对党到底在这场示威中葫芦里卖什么药?或者我们从政治格局这个角度去看,会比较容易理清真相。纳吉上台过后,经过一系列政策的改动,马来族群的选票逐渐回流巫统。整个选票格局,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华裔、印裔、和巫裔支持率大概呈20:80、50:50、70:30的状况。这一场示威,反对党就是对准巫裔选票,要扭转马来选票市场不利的局势。

怎么我们会有这一个论述呢?反对党和执政党各有马来铁票,各有铁杆支持者。反对党主要的是知识分子,或者东海岸一带。至于执政党则在乡区、垦殖区及内陆地区。决定最终整个选票流向的,是一群从不表态、一直以来保持沉默的中立选民。这些人有一些特征 – 接受高等教育、中产阶级、城市居民、社会地位高不成低不就。这些处在社会十字路口的人民,最难以抓摸。这一次的大游行,原本只是要挑起他们对选举制度不公的醒觉,继而把他们推向执政党的对立方向。但恰恰就是因为执政当局的神经过敏和高压姿态,而让相对中立的他们,开始对政府漠视人权、警方滥用警力,土权的无法无天感到厌恶。这无形中帮反对党凝聚了这批人的支持。

这些人绝不会穿黄衣出门,警方抓也抓不着,碰也碰不到。但是他们会在面子书上渲泄对执法当局的不满,把个人照换成黄色,或者加一个标签,做无声的抗议,表达沉默的愤怒。更微妙的是,执法当局的做法,已经深根在他们的脑海里,到投票的时候,票怎么个投法,就会反映出来。我想,这点可能是执政党始料不及的。

纵观整个游行,内里风云诡辩,没有到最后一分钟,敌对双方很难说胜负属谁。只不过看到警方和执法当局一系列的行动,让我国脆弱的人权和法制在蒙上一层阴影,可以预见的,到最后,输家肯定是人民

1 comment:

Fair仔 said...

你这篇写得很好,特别是描述沉默大多数的观点。 至于巫裔30:70想知道有什么佐证吗?

我觉得,如果说民联是这场运动的既得利益者,这是没有错的。说民联热衷于帮忙及染指净选盟也不为过。 说民联企图骑窃净选盟占为己用,我也不反对。

但我不认为像国阵所说的,净选盟是民联的傀儡。 安美嘉并不是个这么容易给人搓圆按扁的人!

人民本来就是输家。这场运动是让人们看清,我们输在那里!让扫进地毯的弊病,赤裸裸的呈现,让我们惊讶,国家机器可以这样无所不用其极!不要再沉醉在美好感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