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1, 2012

大马华裔:突破数字游戏,创造全新价值观



最近报章上报道了某国立大专入学制度不透明导致华裔人数急剧降低,进而影响到华裔团体和活动的存活空间。这件事情,让我对马来西亚华裔的身份地位和前景,有了很不同的看法。

一直以来,国立大学的入学制度都是黑箱作业,遴选准则不透明之余,更夹杂了很多政治和种族因素在里面。大学入学实行所谓的绩效制,其实没有一套完整的数据来证明这套机制的运作是公平、合理的。加上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裔人数比率呈一面倒的下降,两者因素相加,华裔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在国立大学将会是极少数群组,甚至比国际学生的数量还要少。

笔者不否认一个更透明的入学制度,能增加普遍上成绩属于中上的华裔在国立大专的数量。但是这个做法只是短期性的,而且是建立在友族同胞的学术成绩上永远矮我们一截的心理假设上评定的,不确定性很高。应该这么说,公平的入学机制是用来确保所有人拥有共同的机会来升学,而不是用来增加华裔生的人数。

大学犹如社会的缩影,因此大学华裔生的危机感,恰恰反映了马来西亚社会里,华裔对持续保有本身文化内涵和身份认同的困扰、担忧。所谓的华裔活动(大多指文化活动),需要华裔的持续参与才可以继续生存,其实也反映了,华人文化活动无法开拓更新更多的跨种族市场,放在马来西亚的社会状况,如果华人不把本身优良的价值观,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推销给友族,并获得他们的参与和认同,那么在人口持续减少下,大马华人文化将消失在历史洪流里。

回顾人类发展史,从来没有一个文明,可以比中华文化文明的融合性更强。无论是五胡乱华时代面对胡人的入侵,或者是面对比胡人更有文化的蒙古人和满族人的统治,到最后无不以中华文化的同化作为胜利的结束。基于历史给予我们的保证和信心,我们更应该以强大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创造出可以和友族同胞共享的本土文化价值观,主动和他们分享;以中华文化作为统一战线的工具,并且影响他们的看法。而且,就让我们从大学开始。当共同的文化成为大家的共享价值观,那么种族因素自然就被抹平,而大学里的种族数字,也不再重要。

前几天的美国大选,出乎预料的成为许多大马华裔关心的课题,而几乎所有华裔都清一色倒向奥巴马。原因很简单,因为奥巴马是大马华人的心理投影,是大马华人期许少数族群终有一天成为政治主流的阿凡达(avatar)。但是我们忘了,美国非裔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才跻身政治主流,不是因为数字的魔术效应,或者固打制的保护,而是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六零年代后兴起的一股黑人自我认同运动有关,这股运动与当时狂飙的民权运动相结合,强调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不再将"Black"看做是一种较为低等的形容词。时至今日,美国黑人文化无论在体育、音乐、舞蹈甚至民间文化方面都占据主流甚至领航的地位。

如果美国的非裔族群可以通过两百年的正确努力,来达到今天的成果,那么拥有更强大文化底蕴的我们,为何不能走出本身的框框,突破数字游戏,创造全新价值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