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人力资源是转型成高收入国家的首要条件


马来西亚如果要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那无可避免的一定需要把现有的低价值工业业提升到高阶的研发 – 制造 – 出口业三位一体。但马来西亚的工业几乎陷入了严重的瓶颈。在80年代末马来西亚进行工业化到今天整整四分之一世纪,马来西亚的工业依然只热衷于加工领域,也就是从外国进口原料,然后组装,在出口回外国,最后,再从外国购买自己国家原本组装的制成品。这种现象,行内人叫“出口转内销”,对国家经济来说无疑自杀。

我们拿比较生动的比喻来形容马来西亚现在的工业。马来西亚的加工业犹如富士康(foxconn),通过接原装厂(OEM),如苹果、安捷伦、西门子等公司的订单,为他们的产品进行组装或加工来得到盈利。富士康本身如果要提高盈利,只能通过榨制员工薪金福利,或者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或加班来完成目的,而没有任何的附加价值。相反地,如果原装厂要提高盈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增值工程(value add engineering),研发新科技节省成本。相比于富士康发生了各种惨不忍睹的自杀、堕楼案,原装厂如安捷伦、英特尔等反而名列各国十大最佳雇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马来西亚还是遵循富士康的创业原则和方式,尖锐的矛盾刺穿社会的和谐只是迟早的事情。

要转型成高收入国家,就必须把我们现有的加工工业体系,转换成研发工业体系。这样才有可能在越南、中国、甚至柬埔寨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低成本加工市场后,继续吸引外资到我过来投资。之前我们一直把吸引外资来投资的参数定格为基建设施、政治稳定、低劳力等。但我们严重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 – 人力资源。 外资进入市场与否,很大程度上和人力资源有关。试想想,如果外资砸下数亿元的投资,但是却没有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管理人才支撑公司的运作,那么到最后只会血本无归。从这几年我国外来直接投资(FDI)不断的下降,可以想象得到,我国的人力资源根本达不到外资的要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素质

怎么一个方法来显示马来西亚的教育素质并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转型和外资的需要呢?我们尝试举一个例子来比较。马来西亚国立大专的工程系毕业生,毕业过后的就业工作范围(job tasking)往往会从低阶的生产线(production)或者程序工程(process)开始,在大概三年或者五年过后,才有足够的底蕴涉足研发(R & D)行列。原因是国立大专生在大学期间对真正的工业生产系统和研发需求缺乏认识,所读所作并没有跟上工业领域的需求和步伐。这个因素也造成跨国公司很少和本地大学创立联营的研发活动。这种现象在外国大学是罕见的。

外国大学最大的研发经费来源,一般上都是跨国企业所注入的研发基金。更重要的,大学 - 企业的联营模式可以快速带动大学相关领域的发展,是一种具前瞻性的做法。其实马来西亚大学之中也有一些奇葩,深懂以上的模式并运用的淋漓尽致,那就是坐落在玻璃市的玻璃市马来西亚大学(UniMAP)。玻大前身是北马工程学院,在短短的三年内,崛起成为一家以工程系驰名的大学,更横扫本地各种大专工程设计和研发比赛。崛起的背后,就是和槟城、居林一代的高科技跨国公司高度结合,共同进行各种大小研发工作,让学生有更深入的学习空间。

纵观马来西亚大学所提供的学位,我们发觉学位课程并不符合马来西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那可能是为了让高等教育普及化,而特意开办的低成本学位。这种现象应该立即纠正。顶级人力资源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转型进而离不开顶级人力资源。这是一种循环。如果我们不改变人力资源培训的方法,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变成高收入国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