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1, 2009

巫统金钱政治的根源

巫统在临党选最后一星期宣布禁止署理主席的大热候选人莫哈末阿里竞选,让领先的他徒然挨了一记闷棍。至于凯利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在接到警告后其选情急转直下。现在马六甲首席部长突然和前当红炸子鸡的情况恰如日本大邮船-迟早完。两位到底是在党内纪律铁尺之下罪有应得呢,还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外人如雾里看花,都瞧不清。可以肯定的是巫统的金钱政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打从1980年代末私营化计划开始,政府就着手把与民生相关政府机构如电力供应、电话服务等私营化,主要希望透过私人界的参与,提高政府机构惨不忍睹的营运效率。想来当年私营化计划的主要推手马哈迪应该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了巫统金钱政治的首要根源。怎么会这样呢?在私营化计划之前,大多数的基建工程和物料承包由头到尾都是政府在唱独角戏。过后政府就渐渐把承包物料交由私人界投标经营。至于原本属于国营的电力、通讯等企业,则透过私人界注资和政府联营,转换成政府相关公司。Khazanah 作为政府主要的投资臂膀也在1993成立。

原本这一个政策是为暮气沉沉的政府机构注入新的活力并重新塑造企业品牌。不过在新经济政策的阴影笼罩下,所谓的私人界注资更多时候也只限于土著精英的参与。90年代浮现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都和巫统的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渐渐的统治阶层的朋党就垄断了政府相关工程和承包合约。为了提高这个大饼的占有率,商贾和政治任务的关系网越来越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

商贾与政治人物结合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认知上。商贾提供各种资源便利给政党要员以便他们可以步步高升,唯一的回报就是站在高位时需要以供给更多更大笔的商业机会和交易,而且现在这个潜规则已经变成一种定律。加上巫统是国家实际的统治机构,掌控的何止行政系统,还包括警(警方)、吏(公务员)、司(司法系统)等国家法定机构,因此缺乏有效的制衡力量而让金钱政治肆横无忌。现在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情况了。

1990 年代过后的巫统党选,任何候选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资金,一般上斗不过对手的银弹攻势。记忆中巫统第一次出现金钱政治和朋党主义挂钩是1996年的党选。当时安华领导的宏愿队伍正全面攻打巫统高职。不过真正公开上台面的,确是1998年时任巫青团团长查希全面攻击巫统和国家存在“朋党和裙带作风”,把党争提升到一个具爆炸性的程度。而马哈迪为了反击,就籍6月18号的巫统代表大会,公布所谓的朋党的商业收益名单。加上2006年首相公布的AP名单,里面清一色受益人都是土著或政党相关人士,证明了巫统的金钱政治之复杂实超出一般民众想象之外。

政治人物很多时候都忘记了,所谓他们被授予权力不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不是为了炫耀于世,也不是为了争名逐利。运用权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经过漫长的统治,政治精英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基本的角色和公德,眼中只有金钱的诱惑。也许,是时候改变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