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7, 2010

建构大吉隆坡的实际关键

政府构想中的“大吉隆坡”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城市改造计划。“大吉隆坡”方案准备把现有640万人口,属于一级城市的吉隆坡,提升至1000万人口,并提高城市覆盖率至整个巴生河流域的大都会(metropolitan)。地球上这种大都会并不多,其中以东京都和纽约为最经典的例子。

政府的改造工程以几个计划为主轴 ,那分别是城市绿化计划;一个衔接现有轻快铁、单轨火车和电动火车的全新地铁系统;吉隆坡绿化系统;长达7公里的购物街以及全新的金融中心。至于其他构思,如槟-隆-新高铁、雪邦物流中心等则语焉不详。许多人仍然对这个耗资四千亿令吉的计划保持观望态度。

到底通过以上的基建设施计划,是否就可以改造吉隆坡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城市呢?这是现在纳税人最关心的事情。如果我们回顾世界上各大城市的发展史,它们一般上都在软体和硬体上两手抓来改造城市。所谓的硬体,就是城市的基建设施,包括交通、房屋、商业中心等。至于城市软体发展就主要涉及政府行政效率、社会安全、官僚系统等。

回顾吉隆坡的发展,基本上吉隆坡不缺良好的硬体设施,但是在最重要的物流中枢系统 – 交通方面,却严重的不及格,尤以公共交通系统更是惨不忍睹。一个有效的城市交通系统,一定要有快速、准时、高覆盖率和廉宜等特征。这样公共交通系统才可以取代私人交通工具,成为城市人的首选。现有的吉隆坡铁道和公共巴士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低,又严重不准时,而且站-站之间的距离遥远,市民转换路线往往耗时不菲,造成人民宁愿开车也不愿乘公共交通。政府构思中的地铁系统,是否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是“大吉隆坡”计划成败关键之一。

除了硬体设施,一个城市的软体发展,才是真正决定城市是否可以转型的要素。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上的城市转型,开始的阶段都是靠政府的资金和意志力开动,但是要永续经营和发展,那非靠民间和私人机构的努力不可,如果我们以一列火车来比喻城市,那么政府的资金就是激活火车引擎的燃料,然而一个开动的火车,需要乘客、需要货物才可以保持开动的意义。火车如果没有乘客和货品承载,不断的开动只是在浪费资源。那如何吸引乘客和货品呢?那就是软体发展所扮演的角色了。

审视转型最成功的国际城市来揣摩软体发展,那我们绝对不能不提香港。香港是一个弹丸之地,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渔村,在60年代是世界上贪污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那时候的吉隆坡远比香港先进。这么一个糟糕的城市,如何在短短30年内,成为东方之珠,和纽约、东京、伦敦平起平坐的金融中心呢?这一切,由整顿政府机构开始。1970年代香港地铁开始开工,同一个时候,香港廉政公署成立,标志着缠绕香港公务员多时的贪污风气开始受到严重的打击,连带重建外界对香港执法和司法机构的信心。同时香港亦开始实施九年免费强迫教育,扫除文盲和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准。这些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打下深厚的基础。

这30年来,香港政府并没有涉足香港本区太多的硬体发展,反而专注于维持香港的软体特质 – 廉洁、高行政效率、高度媒体自由和透明的商业体系。这些都是维持香港繁荣的要素。笔者认为,马来西亚政府,也应该学习香港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大吉隆坡计划上做一个良好的开端,为私人界高度参与吉隆坡的发展扫除其他障碍,并毫不妥协的把吉隆坡塑造成廉洁、高效率和自由的城市。这才是“大吉隆坡”成功的关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