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从华人南来开始就在本土社会上出现,在整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风雨不断。除了面对内部因素,更面对政府不少的刁难。这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
那是什么让华小在风雨飘摇的路上坚持并生存下去?那其实依靠内外两个因素。内在的因素是华人对本身语言和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坚持。懂得说华语和写汉字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一种身份象征。而华小就是赋予华人这种身份和特征的媒介。当中华小所教导的华语,华校的优质师资,和所营造出来的传统儒学环境,是吸引华人把孩子送入华小的原因。
至于华小生存至今的外在原因,则和华小一路来的三语教学和近年来中国崛起息息相关。相对国民小学,华小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候掌握三种语言(马来语,英语,华语),而且三语的教学节数相对平均,三语可以并驾齐驱的让学生学习。中国改革开放过后经济起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这时候学习华语就就不止于传承文化,而是多了一层经济考量,让华语更炙手可热。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友族同胞进入华小的数目呈几何数的成长。
但是华小最大的卖点,依然是严格的教学和斐然成绩,尤其在数理科上的教学和成绩更是独树一帜。这才是真正打开华小市场的因素。每一年的小六检定考试,就是华小展示实力的时候。除此以外,华小所注重的德、智、体、群、美,课外活动和学术的平衡以及注重个人素养培训的教学方针,深深吸引着不同源流人士。
纵观以上的因素,华小在未来如果要生存,那么非要依靠最后一个论点不可 –“ 成功的办学”。审视我国华裔的实际人数和比率,我们已经从建国初期占据40%总人口跌倒今天的21%。放远这种现象,如果华小只是一味依靠华人本体的向心力和人数来生存下去,那无疑抱着一块腐朽的木板在大海中飘摇。现实是华人社区越来越少,混合社区犹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华小今天也许仍然严重不足,但是这种饱和度在华人人口大量锐减之下不可能持久,如果华裔还是坚持“华小-华人-华文”的态度,那华小在严峻的形势下,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
让我们设想这么一个情况:如果国民小学聘用中国师资来教导华文,并把华文教学列为正课,每个星期有三节课,那这种情况下,华小现有的三语教学优势,到底还有多少的吸引力筹码?国民小学的优势就在于其高额拨款让学校建设的软硬体设施都是一流的,如果再加上三语教学,那更不同日语。那时候华裔家长还会不会一味相信华小的神话,那可是未知数了。回顾历史,想当初70年代当英语源流学校还存在的时候,它可是凌驾于华小之上成为华人的首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华人的务实心态远远大过传承文化的心态。这是不可不警惕的。国小现在固然还未进入华裔市场,但是未来华小是否依然可以坚守这个格局,难以预料。
中国名人史玉柱曾说过,营销是没有专家的,唯一的专家是消费者,就是只要能打动消费者就行了。同样的道理其实也可以运用在华小身上。与其坚守华人社会身份认同媒介这个牌子,华小有必要以市场导向作为一个考量。如何让本身的学校体制更为多元化,借此吸引更多友族同胞来就读,那才是华小未来在政府挟制和人口略施下依然长红的方法。眼见国小的素质提升和许多国际学校的林立,华小更有必要引进新的教学因子,不能只是墨守成规的一味提倡华语和儒学。引进和学习国外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是刻不容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