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4, 2009

多源流教育是不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

多源流教育是绊脚石?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四日 下午二时三十分

文:黄子豪

我国政府曾经几次大幅度改变我国的教育制度。其中两个引起重大影响的就是华文中学改制,以及英语源流学校(多为教会学校)转型为以马来语为主的国民学校。以上两个政策正是为了要符合政府以马来语为尊,以团结为大方向而实行的政策。这些政策的确为推广马来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距离真正团结学生,仍然有很大的路途要走。这推翻了政府一厢情愿以同源流通语言政策达到团结的理论。

今天有不下数千的马来友族同胞在华校就读。这个现象证明了象征母语教育的华校和国民教育既有同点,也有其分别。同点在于马来同胞认同华校和国民学校一样推广国家教育的价值观,一样推崇国家原则。所以他们并不害怕会因为进入非国民学校而失去本身族群的特性。而两种源流学校的分别,就在于学校倡导的教学观。华校教师在教学上注重人生观的培养,向学生灌输纪律、信心和道德价值观。这就是为什么友族同胞选华校而舍其他的因素。

论点大错特错

以上种种证明了所谓多源流教育是团结的绊脚石这个论点绝对大错特错。国民学校教马来语,华校、淡米尔文学校一样也注重马来语。我们也都乐意接受马来语作为我国国语的崇高地位。既然语言不成为沟通和团结的问题,那么就一定是个人观念而非学校教育造成国民团结裹足不前。小学时代的儿童,心灵上仍属白纸一张,在语言不是障碍的情况下,阻止各族小朋友交流的,就唯有他们的父母。

父母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孩子灌输大人潜意识中对其他族群的印象。华人家长总是会有意无意暗示孩子马来人是好吃懒做并依赖政府救济的寄生虫,而马来人家长有时会不经意透露华人是这片土地的外来者,并掠夺了他们作为原始主人的经济利益。至于印度人时常会置孩子于悲情思维之中,像孩子表达在全世界的遗忘下,印度族群悲惨的命运。

各自形成屏障

在以上的言论耳目渲染之下,各族群的孩子就各自形成了一个屏障,成为他们交流的最大障碍。原本大家都可以毫无顾忌的在一起玩耍,现在披上了一层隔膜,多了一副有色眼镜。

我们实在不能怪在社会上打滚的家长会有以上的想法。在寻找生计和财富的过程中,这就是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这样一来难免他们会把这种情绪传达给孩子。这一些现实生活,真正源于政府政策的不公,以及不负责任媒体的操作,企图操弄大众的情绪来达到本身的议程。而孩子们只是政客角力下无辜的牺牲品。一同牺牲掉的,还有马来西亚民族的和谐和团结。

改变现有偏差

如果执政当局的确有诚意解决国民团结的问题,就应该从教导父母方面下手,同时要以理服人,以行动取信于人,改变现有的偏差、不公政策。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至于多源流学校,请政客别再借它们“过桥”(广东话译)了!

他们和各族的小孩们一样无辜!

放过它们吧!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09/11/04/10.html

1 comment:

Liew Yu Ping said...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只会打架,有谁还记得小时的友族同学?除非他是你的邻居吧!

国民团结交流应该是在社会上,大人的世界里。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工作场所。

政府部门多点非土著,私人界多收土著员工。自然就会有交流,佳节互相拜访。

真真的绊脚石是政府的土著保护政策。

一个家有三个孩子,父母只保护和疼爱其中一个。试问要如何让这三个孩子团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