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5, 2010

历史的真相,历史课的诡异

历史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面镜子。千百年来,口述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史料,让人类可以在逝去的时光里揣摩未来的道路。在时光倒流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历史”总是抱着一种极端的态度。有者对“历史”赋予的启示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在自己和组织的行为上体现出来。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充分了解隋朝衰败的过程,并确保自己在政策上绝不重蹈错误。但是有更多人,却选择涂鸦历史,让历史成为他们的包装纸。而这个包装纸,就是他们重新涂写的“历史课”。

我们看到的“官修”历史课,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而学生学习的“历史课”,更是当权者根据本身的主观意识诠释史料,当中少不了刻意隐瞒历史真相,或扭曲事实的成分,分别只是多还是少而已。看看明朝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是如何抹黑前建文帝,当权者对历史的态度可见一般。近代史上,把“历史课”修改得最为离谱的,当为日本。在2005年度送交日本文省部的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作为发动战争国的行为并没有一如以往般,认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日本作为引起战争的一方,书中内容也有没有过度强调日本所做的错事。 这种现象,国际社会一般上定调为日本试图美化本身的侵略行为,并为重启本身的军事核计划铺路。


以上的事件说明了两个事实。第一,“历史课”是当权者的利器,是为了实践当权者政治目的工具之一。“历史课”的内容起着重塑人民的思维,并输入当权者的思想。这种现象在很多极权或者是权威式体制国家都很普遍,又以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修饰得更彻底,主要以此控制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维持本身一党专政的地位。但是习惯于阿Q精神的他们,总是忘了,现在的社会条件已经不足以让当权者制造一个封闭、非流动的资讯平台。在这个被磨平的全球化社会里,资讯的流量和速度,绝对不是当权者一厢情愿可以阻止的。简单的按一按滑鼠,各种历史的资料就会源源不断涌进来,而且绝无删减,绝对新鲜热辣。只要资讯流通,历史真相的还原,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权者如果还是“自我感觉良好”,那无疑是鸵鸟心态。

看回马来西亚的历史课,且不论教育部把历史课列为必须及格科目的背后有什么用心良苦,但是如果意欲强制人民和学生接受一些不实的史料,哪怕就徒劳无功了。站在教育哲理的角度,要人民了解历史,把历史设定为高中必修课已经是很足够了,实在没有必要把历史课作为必须及格的科目之一。别忘了,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培训的总机构,教育部真正的任务并不只是培养一批只懂忠君爱国的木头,而是培养懂得明辨是非、高竞争力的学生。循着这个原理,基础数学、英语是不是更应该被列为大马教育文凭里必须几个的科目呢?

如果教育部坚持要把历史课纳入必须几个科目的清单里,那就必须重新修订历史内容,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首先高中历史课的编修工作,应该由公民社会来分担,而不是单单由教育部主观诠释,这样才可以确保编修出来的历史内容,符合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国情,各个种族、政党和个体得到合理的篇幅报道和历史诠释。再者,历史课不应该只是侧重回教文明历史,或者是我国的独立奋斗史。反而应该对世界各个文明和国家发展变革也大量着墨,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让他们更容易的和世界接轨,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提升本身的竞争力。这样,历史才不会变成学生的学术负担。

Wednesday, October 20, 2010

马哈迪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性健忘

我们退而不休的前首相,近年来高调的言论实在令国民不敢恭维。除了标榜一贯的种族主义支持者,马哈迪医生竟然一反巫统和马来沙文主义者一向来大力抨击、抹黑和抗拒共产党的常态,反转而欣赏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式,谓之共产党的权威主义,有助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稳定。

马哈迪这么一个说法,犹如管中窥豹,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他只懂得中国共产党独裁治国的好处,只懂得以权威的迫压来逼公民社会就范。但他好像理所当然的忘了,共产党治国的过程中,也同时赋予所有中国公民,包括汉、满、蒙、回、藏平等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以上这些条文,让退休后和土权一直厮混在一起的前首相看在眼里,是否会汗颜,也让我们看到这位前首相的选择性健忘是如何的严重呢?回看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有没有大族群的领导人敢于呼吁政府立法保护少数民主的政治利益和公民权益呢?马来西亚最丑陋的一面,莫过于和其他国家背道而驰,弃少数民族而不顾,反而立法保护多数民族。

如果拿巫统和中国共产党比较,那我们肯定会发觉,巫统和一党独大,独裁专政的共产党根本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产品。共产党通过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组织部对国内的媒体和各级非政府组织施加严厉的控制,而巫统则通过出版与印刷法令钳制媒体自由,对非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和平示威游行则以警力打击之。共产党通过公安和武警对中国异议人士实施软禁,而巫统就通过内安法令,把异议分子囚禁起来。两者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一个以党内机器实施魔爪,另一个巧借名目的以国家机制发动。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情、在理、在法都是引人诟病的。一个成熟的政治体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而不是动不动的就以大家长式的权威主义来达到本身的施政目的。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老板“、统治者和领导人的角色扮演。人力资源市场已经高度液化,形成一个高流量(high dynamic)的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以往老板、统治者和领导人神化(semi-god)的角色,已经不受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止尽的人才流动。要留住人才,就必须礼贤下士,而不是以拳头相向。

(巫统)权威主义、共产党、极权政体已经是这个时代过时的产品。如果我们还是抱着守旧、保守的态度,无视全球化,而只对国内的权利抱残守缺,那我们注定被历史淘汰。这点,和前首相共勉之。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种族政党的前景 – 政治二元化的发展 (马华的朋友必读)

308大选过后,政治市场上最大的争议,就是在争辩种族政党,如巫统、马华、国大党等,或者伪种族政党,如人联党、民政党等仍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就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仔细分析和解读。

自立国以来,我国在族基政党-联盟的带领下走过半个世纪。为什么马来西亚会由族基政党带领我国争取独立的呢?最核心的原因,是族基政党的联盟,可以确保多元种族社会的马来西亚会在拥有各族代表的政治联盟下共同平等的迈向独立和未来的发展。换个说法,就是族基政党联盟是最有效保护各族利益的团队,在1950年代的背景,土著和非土著人数相对均衡的情况下,那是最适合带领我国迈向稳定、独立和持续发展的联盟模式。

但是我们万万想不到,在接下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见的意外。首先,土著和非土著的人数比率,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增长,演变到现在土著大概占有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三,而非土著只占其余的四分之一。至于政经文教方面,非土著在一系列的不公平政策中被逐渐边缘化。在国家机制功能的角度来看,现今非土著所扮演的角色远比建国时期来的低。

在这种情况之下,族基政党的存在其实正在加剧不平等的两极化发展。代表大族群的政党(比如巫统所代表的马来人,或者土著)会由于人口的增长而渐渐蚕食小族群政党的影响力。小族群政党(马华,国大党)也将因为本身族群人数减少而渐渐失去影响力和政治平台。总结而言,平衡的政治发展,不可能在族群政党实力不平衡之下出现。

那现存的种族政党是否已经不合时宜呢?那也不全然。在大族群政党(如巫统)仍然当权并独大的情况下,如果小族群政党(马华,国大党)不存在的话,那等于拱手把剩余的政治势力拱手奉上。政治权利和利益古今往来都是一种零和游戏,放弃就等于失败,这是政治上的金科玉津。一旦大族群政党依然存在,那么必然必须有其他种族政党作为制衡力量,或者作为最后的守护者,维持种族政治最基本的平衡。这种权宜之计是要保留小族群的最低政治利益,也希望在这场零和游戏中,见缝插针以争取跟多的平衡,或扩展成更大层面的政治平等。这是小族群政党在第一阶段生存的任务。

当然,如果只是靠以上的策略吃老本,而少数族群人口的锐减率还是不断加快的话,那么小族群政党的末日依然会来临,分别只是早还是迟而已。小族群政党如果要生存,就要转型,进入第二阶段的变革,也就是晋入二元化的发展。所谓的二元化,指的就是本身族群政治利益和普世价值观皆两手抓。在马来西亚,少数族群比率的急速下跌已经是不可挽回的颓势,所以少数族群政党,如马华等绝不可以坚守阵地,而必须开拓另外的票源。但作为种族政党,要越界到别的族群,尤其是马来同胞的政治市场插上一脚,绝对是不容易的事,更何况控制大族群的政党,绝对不会与你分一杯羹,甚至会千方百计阻止你。

如何突破其他政党的围剿,并进入全新的族群市场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高举共同的政治价值观(common value)。站在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卡达山人等等,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总体需求将会形成一个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那么高举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如公正、平等、自由和反贪等,都是吸引跨族群选票的最佳方法。而且在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来,华人个体/组织如果走出第一步,关心和维护其他族群的利益,算是以身教学,褪掉种族主义色彩的绝佳方法,也更容易取信于马来人。扩大支持和选票群众后,那么小族群政党才有能力和大族群政党分庭抗礼,摆脱它们的钳制。这么一个情形持续正面的发展下去,时机到了,就可以随时开放党籍于各族群,在瞬间转型成多元种族政党。

Sunday, October 10, 2010

民政党在现有国阵体制之下的困境


在现有的国阵体制下,很明显的民政党并没有创造出属于本身真正的政治价值。怎么说呢?回顾民政党的历史,民政党加入国阵原本就是513事件过后为势所逼。当中的因素也少不了民政党创党人兼前槟城首席部长联盟的渊源,以及对马华的瑜亮情节。原本创党中由赛胡先阿拉斯和陈志勤所带出来的社会主义精神和核心价值,早已不复存在。

一个多元种族政党,加入一个以种族政党为核心的政治联盟,在名堂上已经够诡异了,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民政党在国阵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更为这个政党感到无奈,甚至悲哀。民政党靠强势掌控槟城的州政权而崛起,但是这种优势在80年代已经慢慢消失,到了1990年的大选,民政党在政治反风狂刮下,把州政府的主导权,让给了巫统,本身虽然还保留首席部长,但是巫统占据了最多的行政议员配额,以及额外设置的州副首席部长。当本身的根据地被盟党侵占过后,民政党的无力,造成执政的法理和根基开始动摇了。308大选过后,民政党丧失了所谓在国阵精神之下“独占”的槟城首席部长,在国阵的地位已经是摇摇欲坠。

再看看民政党全国性的发展,民政党每一次的扩充,几乎都是倚靠其他政党的分裂后展开的,当中包括马华革除林敬益后,林敬益、梁祺祥、李裕隆等马华领袖集体加入民政党。第二次是曾永森在马华总会长之战败给李三春后,带领大批马华党员蝉过别枝。近来一次,则是趁沙巴进步党退出国阵后,把退出进步党的无党籍议员陈树杰和区锦华纳入旗下。民政党在国阵内的作用,倒好像是海绵,负责吸纳其他华基政党的失意分子,才能自我壮大。再不然,也不过是巫统用来制衡其他华基政党(尤其是马华)的棋子,或者是标榜国阵多元种族成分的饰物。

民政党如果还要继续生存下去,那么无可避免的将要进行激进的改革,要由内至外的统统改头换面。第一,民政党必须寻找回本身的政治价值观,也就是本身的政党理念,是要回去陈志勤时代的自由社会主义兼多元种族政党,还是继续标榜本身为“伪”华基政党,做巫统的应声虫,党领导人有必要自己定夺一番。第二,民政党应该把本身视为真正的多元种族政党,而不是在包装上,如开会的语言、党报、文告等方面做到虚假的“多元”种族化。一个真正的多元种族政党,除了党员比例应该体现多元种族以外,在论证方面也必须体现多元种族的概念,简而曰之,就是别只是一味重视华人、华教、华团课题,而应该兼顾其他种族。

在国阵的体制内,巫统绝对不允许其他政党和它竞逐马来人的政治市场,这点对欲改头换面成为多元种族政党的民政党来说只一个绝难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乐观一点的看待,如果民政党真的有勇气冲击巫统的马来基石,那未尝不能做到承先启后的作用,启发并带动其他“族基”成员党,往多元化的政治市场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民政党的政治使命,也是民政党在接下来的政治海啸中,可否蜕变的关键。

大马华裔青年的政治心声


大马的青年,现在大多数是属于七十、八十和九十后的一代。这一代青年,并没有经历过513的政治动荡,也没有真正经历过茅草行动的政治纠纷,对于种族之间的纠纷并没有一个确实的画面和想法。所以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父母亲一辈的政治要求是差别很远的。老一辈的人经历过513事件和茅草行动的种族政治动荡,在政治上往往会比较保守,更多时候选择的是妥协和保持沉默。对他们来说能够获得公民权和在这片土地上谋生,已经是足够了。

显然的,现在的年轻人,绝对不是这么的一个想法。由于没有经历过513和茅草行动,这一个年代的年轻人并不惧怕种族政治的动荡。深深嵌在他们脑子里的,就只有1998年的烈火末熄运动,那是年轻人动员社会群众反对政治迫压的画面,对他们影响深远。1998年安华事件中所引发的牢狱暴力(黑眼圈)事件、政府动用内安法令扣押社运分子、安华司法审讯的模糊和不透明,让年轻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他们心中形成阴影。林甘短片是点燃火药的引子,而赵明福堕楼不明不白的死去,则点燃了年轻人的怒火。他们对司法不公,警察滥权、政府滥用内安法令等有着切肤之痛,而恰恰执政党在308大选过后仍然对所发生警察滥权(15岁马来青年遭警察击毙)、贪污(PKFZ)等事件仍然没有做好危机管理(risk management),而让年轻人对执政党完全失去了信心。

再加上他们踏入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正值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大学预科班开放的时期。虽然说开放预科和公共服务局于非土著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对马来西亚的华裔青年来说,这无疑提醒他们,政府之前对非土著是多么的不公平。半开放的奖学金、预科班,每一年几乎都出问题的本地大学录取制度,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华裔青年的切身课题。可以想象的,愤怒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

再加上这几年来经济一蹶不振,人民的购买力越来越弱,适逢年轻人离开校园踏入职场的时刻,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不公的经济资源分配,也让华裔年轻人深深不满。为什么大家都是在这个土地土生土长的,但是却要分土著非土著,经济上需要有高低优势之分?

这是年轻人最常问的问题。试问以政府现有的模糊经济议程,如何可以让年轻人信服呢?

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向往的是自由 –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任何剥夺他们自由的行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抗拒。恰恰执政党这几年的做法,就形同有预谋的剥夺他们的自由,如限制网络言论,用内安法令“保护”异议分子,通过政策干预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甚至到高等教育的学位分配等。政府无一不插上一脚。这种做法只会更让华裔青年失去信心,和执政党渐行越远。

Tuesday, October 5, 2010

政府应该对独中保持开放态度


独中是我国教育制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环。马来极端分子一向来把独中视为毒蛇猛兽,在他们眼中,独中教育制度是华裔拒绝融入国家主流文化和语言的极端例子,并且还自立门户,形成本身独立于国家教育系统外的华文高中教育,严重破坏国民之间的团结。对他们来说,这种“法外立法”的现象根本不可以妥协,政府允许独中存在就是一种妥协、懦弱的现象。

相反地,对华社来说,独中是当年华文中学改制之后的副产品,心理上是弥补中学华文教育被“国民”化后的替代选择,实际上却是马来西亚华文基础教育的一环。原本的设想是通过华小、独中、独大(南洋大学被李光耀“和谐”后的代替品,被政府否决成立,以南方学院和新纪元学院代之)三个各阶段教育形成完整的马来西亚华教系统。在独大被冻结并否决后,独中和华小的的生存就成为华教人士的主要任务。政府种种钳制独中发展的政策和举动,让华教人士更形自我保护。

以上两种对独中截然不同的立场和看法,是导致独中至今为止仍徘徊于国家教育主流之外的原因呢。让我们更客观的想一想,作为一个政府,您是否会在行政上和财政上大力支持偏离国家教育哲理和政策的独立中学呢?今天就算我们不站在资源分配和种族政治的角度来看独中,对于一个独立于教育系统的机制,国家也实在没有任何巩固的理由拨出大量的款项给独立中学。就这个理由,我们很难反驳和责难政府这么多年来没有扶助独中教育。

现在让我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独中教育。独中教育自六十年代华文中学改制后诞生以来,已经形成了以华语为主并且完整的课程和考试系统。这个系统中的终极评估 – 统考已经被证明为可以和其他大专基础考试,如A水平,南澳预科(SAM),美国高校考试(HSC)等水准和难度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统考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之一,当中包括伦敦经济学院(LSE)、北京大学等。而政府到现在仍然没有在国立大学承认独中的文凭,那是否已经落伍了呢?

看了以上很自相矛盾的论点,是不是有点混乱了呢?是时候让笔者来做一个完整的论述了。在“商”言“商”,政府绝对不可能做亏本生意,把钱投入独中,让一个不跟随政府政策的机构茁壮生长。这是一个政治现实。但是,政府不欲在钱财上给予独中任何帮助,不代表政府可以漠视独中为我国人力资源培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独中优质的教育水准。当务之急,政府应该跳出种族迷思来思考独中的前景。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独中视为另类的国际学校。国际学校既然可以在马来西亚自由成立(当然要符合基本条件),那么独中也应该被容许自由成立,而不是被刻意刁难。

至于升学方面,既然国立大专已经承认各个国家,包括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大学预科考试,那为何不可以承认统考作为国立大专的入学考试之一呢?只要统考可以成为国立大专的入学考试,政府大可以加上几个附加条件,包括SPM马来文科必须优等,来保护原有的教育系统。这样既可以安抚华社,也可以较少人才外流,更让高等教育多元化,那不是一举多得吗?

总括而言,政府应该对独中保持开放态度,把种族和文化歧见放一边,转而把重心置放在人才培训方面。任何有利于国家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包括独中教育,政府都应该毫无保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