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如何提升本地大专的素质

每一年我们总是看到本地国立大专的排名犹如坐过山车。排名最高的国立大专- 马大,也只是在200名左右徘徊。政府曾经要把马来西亚塑造成区域的高等教育中心。而作为这个计划的核心分子,国立大学改善其素质和教学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个大学的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资和师生比例(classroom ratio)。在外国著名的大学里,师生比例一般上都很小。就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例子,该大学的师生比例是1:7,平均一个讲师负责督导七个学生。这样的一个小班授课可以让讲师更容易就不同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到正确的学术发展方向。而在马来西亚,一般上大学的师生比例是1:20,比外国著名的大学大整整三倍。最直接的影响是,讲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而只能大略和整体性的解释和传授课业。这个缺点在进行实验课的时候更加显得严重。所以,要提升大学整体素质,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马来西亚教育系统的核心思想一般上鼓励学生在本科上勤加努力,但是却忽略了课业以外的知识。所以我们看到马来西亚的中小学生都很少翻阅报纸,杂志甚至阅读文学类的著作。这种风气也延伸到国立大专的办学精神中。普遍上国立大专的学士课程结构,只充斥着本科科目(core subject)以及一些统一课程(compulsory subject),如:回教文明、国史等、英语等。但是却忽略了副科(elective subject)的重要性。一般上在外国的大学,理科生都必须拿文史哲经(文学、历史、哲学、经济)作为副科,反之文科生亦然。

这么一个文理结合的学术结构其实有它的道理的。如果说科学教导我们如何理性的分析和科学化的解决问题,那么文史哲经等文科就是培养我们的创意,开拓我们的思想范围,让我们的思维可以伸展的更广,思考得更透彻。外国大学可以有更多创造性的发明和研究,和以上的原因脱不了关系,绝不是偶然的。当然,我们除了要培养文理兼强的学生,我们也要塑造一个3S(学习study,活动social activity,休闲sleep)平衡的学术环境,让学生除了在本科和副科上有杰出的表现,也可以培养多样化的软技巧和组织能力。

一个大学的地位,和其对社会的贡献是息息相关的。所谓世界著名的大学,他们的成功其实源于该大学所培养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所发明的东西,所产生的思想学说改变了这个社会的面貌和内涵。马来西亚国立大专在这一方面就远远落后了。当然我们不能单纯把成立了几十年的大学,和成立了几个世纪的高等学府比较。落后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如何赶上去。我国国立大专的科系内容其实和其他著名学府的分别不大,分别在于研发工作。我们的研发工作并没有完善的工业基础,缺乏和私人界合作的经验,连带的影响是,所进行的研发可能不符合市场的规格和要求,甚至不能被工业市场运用。

要如何改进这种现象呢?我们其实可以借镜多媒体大学(MMU)。多媒体大学这所私立大专在成立短短的10年内,已经成功引进英特尔、爱立信、安捷伦、惠普等电子业跨国公司进入大学设立研究设施和实验室。那些领域的专业工程师,有些被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这将进一步提升校内讲师的水准。这种和跨国公司合作或者联营的方式,不但可以确保本身大学的研究跟得上最新科技和市场需求,更可以简介提升本身大学的人力资源,引入更多领域的专才教导学生。

No comments: